查看更多
【48812】3成长城已消失 保护它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

时间: 2024-04-28 21:16:34 |   作者: 产品中心

  长城保护面临最大的难题,就是“无法可依”。更准确地说,真正缺乏的是具有针对性、明确精准的法律规范,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和规范。

  每年国庆长假,都是长城的“人满为患期”。然而,号称“永不倒”的万里长城,其实远不像它看上去那么固若金汤。这项历史悠远长久的伟大工程,眼下正在展露它的脆弱一面。

  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,明长城全长8851.8公里,其中6259.6公里的人工墙体,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%,保存一般的约为20%,保存较差的约40%,消失的为30%。所谓“较好”,也仅仅是能看出是长城而已。

  长城保护面临最大的难题,就是“无法可依”。更准确地说,真正缺乏的是具有针对性、明确精准的法律规范,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和规范。

  目前《文物保护法》偏重于原则性的规定。2014年,国家文物局编制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《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》。然而,指导意见对具体的修缮施工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还是不够细化,不同的保护维修工程,仍然执行不同的标准,缺乏统一的规定。

  这些在法律、行业规范、工艺标准方面存在的疏漏,直接引发了最近“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”事件。使用材料到底是水泥、砂浆还是三七灰土?修缮方案是否经过审批、符合相关规定?修缮工程的实施是不是满足程序规定,是否履行了相关的审批程序?保护、维修长城,这么严肃的事,应有详细的技术规范,不该有任何扯皮、敷衍的地方。

  日前,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公布了长城保护工作的三大举措,其核心是全面排查长城沿线工程,将加快完善文物保护工程标准规范编制工作,尽快组织研究、制定和修订有关标准和规范。

  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文物保护、文物修复是非常特殊的领域。一方面因为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。但凡看过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,要化腐朽为神奇,让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物重焕生命,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和经验。另一方面,文物保护、修复还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,其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都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详细的技术标准,做到保护、修复文物依法依规,不扯皮、不敷衍。